展讯 | 复调坐标——超越疆域的自我重构

 

 

 

 

复调坐标

——超越疆域的自我重构

 

POLYPHNOIC COORDINATES

——IRANSCENDING CUITURAL BOUNDARIES IN SELE-RECONSTRUCTION

 

艺术家 | Artist

马可鲁 | Ma Kelu

   杨 千 | Yang Qian

  迪 | Li Di

李新建 | Li Xinjian

| Luo Li

| Da Li

佘海晴 | She Haiqing

吕康佑 | Lu Kangyou

林凯旋 | Lin Kaixuan

 

策展人 | Curator

崔付利 | Cui Fuli

 

艺术总监 | Artistic Dirctor

张林 | Zhang Lin

 

主办单位 | Organizer

朗信艺术中心 | ArtLansing

 

展览支持 | Co-Organizer

朗信集团 | Lansing Group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Period

2025/03/22-2025/05/05

 

开幕时间 | Opening

2025/03/22 15:00

 

展览地点 | Venue

深圳市罗湖区宝安北路1004号朗信集团

4楼朗信艺术中心

NO.1004.Bao'an North Road Luohu District,Shenzhen

 

 

三月的深圳,春风拂面,艺术的气息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城市迅速弥漫。朗信艺术中心隆重呈现2025年度首场重磅展览:“复调坐标——超越疆域的自我重构”。展览将于3月22日下午三点开幕,在巴塞尔艺术展与深圳艺术周交相辉映之际登台亮相,汇聚前沿艺术实践,更在全球与在地的对话中探索自我重塑的多重维度。

 

 

 

复调坐标

——跨文化实践中的自我重构与艺术范式突破

 

 

在全球化的裂变与重组中,海归艺术家群体以其独特的跨文化经验,成为解构文化本质主义、重构艺术范式的重要力量。“复调坐标——超越疆域的自我重构”展览以马可鲁、李迪、杨千、李新建、骆莉、佘海晴、吕康佑、大粒、林凯旋九位艺术家的创作为样本,揭示了跨文化实践中艺术主体如何通过混杂性策略突破中西二元对立,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展览标题中的“复调”与“坐标”构成方法论的双重维度:前者指向文化身份的多元共生与动态博弈,后者暗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位置的流动性与重构可能。二者的辩证关系,成为展览展开批判性对话的核心逻辑。

 

身份复调:动态混杂中的主体重构

 

马可鲁的艺术实践堪称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的视觉注脚,其创作轨迹揭示了文化身份在动态混杂中的创造性重构。从早期融合水墨意蕴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试探,到纽约时期以蜡染、炭笔重构八大山人图式,他始终在东西方美学的裂隙中构建“非此非彼”的异质场域——赵孟頫的文人意境经松节油解构为物质性肌理,书法的时间性被转译为抽象的行动痕迹,这种双重否定策略恰恰激活了 “第三空间”的文化生产力。并在绘画中以“减法”的方式不仅剥离了形式语言的文化确定性,更消解了主体对身份归属的执念。“Ada”系列的转印技术更将创作推向文化翻译的终极实验,滚筒制造的“自然痕迹”既隐匿书法基因又拒绝表现主义激情,使画面成为物性自我言说的场域。马可鲁通过持续自我否定的冒险,证明了突破二元对立的根本路径不在于形式融合,而在于构建主体性生成的流动机制。

 

 

马可鲁《啊打- 蓝》布面油画 210x210cm 2020 

 

李新建的“圣山系列”则通过西藏符号的拓扑变形,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全球转译。在《圣山·轮回》中,放射性构图解构了唐卡艺术的“曼陀罗”结构,钴蓝与朱砂的色彩碰撞既呼应唐卡矿物颜料的物质特性,又以刮刀塑造的肌理暗示冰川消融的生态危机。艺术家将表现主义的笔触张力注入藏地符号,使地域图腾升华为全球议题的视觉隐喻。这种实践印证了阿帕杜莱的“技术流”理论——当文化符号通过技术媒介跨越地理疆域,其意义坐标便随语境迁移不断滑动。他最新作品中多为被剥离历史重量的符号碎片,其价值不再依附于母体文明的阐释系统,反而在跨文化误读中激发出前卫性。李新建通过持续的知识考古与视觉转码,将既生产着文明碰撞的熵增,又在对殖民叙事的戏仿中完成主体性的游击战。这种拒绝身份锚定的创作姿态,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混杂性的病理切片与未来预言。

 

 

李新建《曼塔尼亚不眠的星辰》布面油画 500X300cm 2020-2021

 

 

吕康佑的《岛系列》进一步拓展了身份叙事的维度。在《岛·潮汐》中,丙烯绘制的解剖学网格与水墨晕染的肌理形成对抗:前者象征西方科学主义对身体的规训,后者隐喻东方美学中的身体观。女性肢体与海洋意象的互文,既挑战了东方传统对身体的禁忌化表达,又规避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符号化倾向。这种双重解域策略,使身体成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微观战场,在画布上形成动态平衡的拓扑模型。真正的文化跨越不在于形式语言的拼贴游戏,而需回归到物质本体的哲学性对话。当坦培拉的永恒性承诺遭遇水墨的瞬时性真理,当威尼斯海水的记忆基因与东方母性崇拜的集体无意识在画布上交媾,一种新的美学主体便从二元对立的灰烬中涅槃。

 

 

吕康佑《岛系列—昼》纸本水墨综合 80x100cm 2019

 

 

语言转译:符号系统的解域与再生

 

佘海晴的《重组》系列以一场物质辩证的诗学实验,颠覆了传统价值判断的固化逻辑。她从衰败的建筑木雕中提取时间的伤痕,将其腐朽的肉身转化为宝石化的当代圣物——这一过程不仅是物理形态的重构,更是一场关于价值、记忆与劳动的本体论革命。佘海晴的创作方法论更隐含着对劳动价值的哲学质询。她将珠宝制造中被废弃的蜡模、抛光粉尘与贵金属并置,使生产链末端的“无用之物”反向吞噬成品的光辉。《重组》系列最终指向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物性宣言。当建筑残骸在宝石的介入中成为自主言说的主体,当工具磨损的痕迹被镀金工艺转化为星系图谱,佘海晴构建的是一种阿多诺所谓的“非同一性”美学,物挣脱功能性枷锁,在价值系统的废墟上跳起狂喜之舞。

 

 

佘海晴《打破重组》综合媒介 尺寸可变 2023

 

 

李迪的绘画实践以禅宗美学的“空性”为刃,对中西方视觉符号实施双重解域:早年新表现主义的激情与德国新客观派的冷峻被淬炼为纯粹的黑白灰场域,西方构成主义的几何骨骼在毛笔提按间溶解为“气韵”的呼吸节律。“结构·波”系列中颤动的网格打破康定斯基式的内在必然性,转化为德勒兹的平滑空间;而“结构·角”系列将欧氏几何暴力拆解为禅宗机锋,每个孤立角度皆成自足的生命体。艺术家以韩炳哲“远离”哲学为镜,通过笔触的“在场”与留白的“缺席”建构辩证张力,使画面成为符号退隐、意义再生的虚空道场——当色彩编码被剥离,绘画便回归元语言的赤裸状态,在笔触震颤与结构呼吸中,实现东西方符号系统的禅意转译与本体论超越。

 

 

 

李迪《结构·波》布面丙烯 60x50cm 2024

 

 

 

杨千的艺术实践构成一部不断解构符号系统的技术哲学史,其创作轨迹以媒介实验为手术刀,持续剖开图像生产的权力黑箱。从“双重绘画”中紫光灯下的双重现实博弈,到“行走绘画”GPS轨迹对地理符号的身体重写,直至“色光系列”对物质分子层面的光学干预,艺术家始终在德勒兹所谓的“解域化”运动中,将既定的视觉语法溶解为跨媒介的元语言。“色光系列”通过365纳米紫光与荧光材料的化学反应,可见光下的极简圆形在紫外光谱中裂变为放射性能量场,日常视觉经验被彻底悬置。杨千的“色光”实验绝非形式主义的媒介狂欢,而是延续了早期创作中对“双重性”的哲学追问。当紫光灯如同福柯的“异托邦”镜面,照出画面潜藏的放射性真相时,那些旋转的光晕恰似“浴室系列”中唯美水珠下的手机号码,在表象与本质、遮蔽与显影的辩证运动中,暴露出消费社会甜蜜幻觉下的控制论密码。

 

 

 

杨千 《异度No.22A》(紫光灯下)综合材料于木板 直径40cm 2022

 

 

 

在地拓扑:文化基因的观念性激活

 

瓷器作为“中国性”的经典符号,在此被剥离本质主义光环,显影为技术移民与审美殖民的战场:清代官窑对欧洲洛可可风格的挪用、民国仿古瓷对日本伊万里烧的逆向影响、当代矿物颜料的全球化供应链,共同构成跨时空的技术拓扑层。骆莉以锔瓷工艺的修复性暴力,将这种文化杂交的创伤性内核具象化——锔钉既是缝合历史断层的技术装置,又是暴露文化裂缝的症候性标记。这种双重性恰是“在地拓扑”的核心机制:在地性不再固守地域纯粹性,而是在全球技术网络的拓扑变形中持续重构自身基因序列。《痕》中的锔瓷装置却以逆技术史的姿态,将文化冲突的熵增过程凝固为物质纪念碑——那些跨越朝代的瓷片裂痕,既是被全球化撕裂的文化肌理,也是生成新主体的接合界面。

 

 

骆莉《痕》瓷/锔钉(铜)15cm X 7cm X6X2、黑白照片37.3cm×30cm、纸上绘图72cm X32.5cm纸上丙烯着色36cm:X28cm 装置和文献 2014

 

 

 

宣纸这一传统载体,在大粒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她突破水墨绘画的既定程式,以正反面的双重操作颠覆观看逻辑,正面叠加的色彩与背面随机的镂空形成虚实辩证,如同她对“我”的审视:既是肉身感知的主体,又是抽离观察的客体。她的创作不再追求固定答案,而是通过点、线、圆的极简元素,构建出开放的意义场域:一个墨点可以是中国水墨的当代转译,也可以是量子物理的微观投影;一片镂空既是传统“留白”的激进变体,又是数字时代信息缺失的隐喻。她以最朴素的材料与最本真的追问,让艺术回归思想的原初现场——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持续发问;不是构建符号,而是解构认知。

 

 

 

大粒《存在/此在/图像》宣纸、Pva、丙烯油画布 120X150cm  2023

 

 

 

林凯旋的绘画通过线条的舞蹈性运动与色彩的神经性震颤,将女性经验、情绪暗涌与精神困顿编码为可视的生命图谱,在丙烯、油墨与几何块面的撕扯中,显影出当代青年女性在身份焦虑与自我解放之间的张力场域。《深夜,我想和ta一起舞蹈》系列以线条的即兴变奏为核心语法,将身体的物理律动转化为绘画的神经脉冲。舞者姿态的顷刻性被解构为线条的加速度——油彩的拖拽痕迹记录着手腕的震颤幅度,水彩的晕染边界暗示着呼吸的潮汐节律。林凯旋的抽象语言颠覆了传统女性气质的柔美想象。画面中锐利的几何切割、颜料爆破的色域冲突,以及线条的神经质缠绕,共同构建出属于Z世代的残酷浪漫主义。她的创作既是个体精神困境的私密日记,也是数字化时代身体异化的集体寓言。

 

 

 

林凯旋《深夜,我想和ta一起舞蹈3》布面油画 200×150cm 2023

 

 

 

本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们,以跨媒介实验与哲学思辨的共振、物质考古与感知重构的互渗,共同编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认知革命。马可鲁的转印层积、李迪的禅意转译、杨千的光学干预构成了文化转译的“元语法”;佘海晴的价值重构术、骆莉的文化基因缝合术、林凯旋的神经编码术则指向传统经验的当代转生。这些实践昭示着:所谓“文化坐标”的超越,本质是通过对物质本体的持续解域,在差异的湍流中重构艺术的认知维度。当坦培拉的永恒性承诺被荧光分子的量子跃迁击穿,当锔钉缝合的瓷片裂痕与GPS轨迹的数码烙印形成拓扑对话,艺术的边界便不再是地理疆域或符号系统的囚笼,而成为德勒兹所言“千高原”式的思想实验场——在第三空间的裂隙处,在身体与技术的共生中,这些创作以异质共生的美学张力,宣告了全球化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自觉:不是消弭差异,而是在差异的动态博弈中,让艺术成为永续重构的复调史诗。

 

 

 

 

策展人 崔付利

 

 

 

 

 

 

开幕在即

敬请期待

 

 

 

END .

 

 

首页    朗信艺术中心    艺术动态-展讯    展讯 | 复调坐标——超越疆域的自我重构